欢迎进入海南玉蟾宫道医馆,我们会精心为您提供服务!
站内搜索
   
   
  
南总风景
海南中元节文化初探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8-03 | 1137 次浏览 | 分享到:

道教源于东汉时期,为张陵所创立,奉老子为教主。道教认为,天地万物产生于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也即“三元”,也可称为“三官”。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有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这就是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地府阎罗王会打开鬼门关,放出鬼魂到阳间探视自己的亲友及子孙,到农历七月十五“中元”日(俗称七月半)全部鬼魂都放了出来了,所以这天人们都必须准备丰富的牲礼,祭祀鬼魂。这些鬼魂在享受祭品后,即返回阴间。中元节”便是由此产生。



中元节传入海南岛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经唐代发展,至宋代定型,由此深入民间。中元节何时传入海南岛?现已无法考证,但其与汉族移民进入海南岛有密切的关系。


海南岛历史,可以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海南岛纯粹是黎族先民及与黎族先民相关族群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家园;在此之后,由于封建王朝在海南岛设立珠崖、儋耳两郡,从而确立了中央封建王朝与海南岛的政治经济联系。


自汉代至梁朝这几百年间,移居到海南岛的汉族人口非常少,造成中央封建集权统治在岛上的推行受到很大限制。在遭到岛上原居民的激烈反抗下,中央封建王朝郡县建置都只能退出本岛,在雷州半岛上立个空名对海南岛实行“遥领”。


隋唐时期,大陆俚人集群迁移海南。由于当时国际贸易频繁,作为中国与南洋海上交通的中点站之一,海南岛开始受到中原地区的封建王朝和民间百姓的注意,汉族人口不断赶往海南岛,在上的分布得到一定的扩展,到晚唐已人口达7万。


从宋到元(公元960-1365年)这400年间,汉族人口渐多起来。宋代闽人开始迁移广东、海南岛,有从陆路上走的,他们沿着粤东的潮汕平原南下,跨越珠江三角洲,经粤西、雷州半岛直至海南岛,有从水路走的,他们自闽南沿海乘船直达海南岛,大多都在岛东部的今海口、文昌至琼海一线登陆,形成了宋代闽南人向海南岛移民的第一次高潮。


宋朝到达海南的大陆移民已达10万之众,而本地的少数民族也在不断汉化之中;元代海南移民的主要方式是屯田,当时在海南屯兵落籍的就有1.3万人;到明代海南人口在洪武26年(1393年)已达29万余;到清朝,海南高达217万人。


按清朝统治时间和人口比例计算,当时平均每年有万人迁居海南。海南汉族的移民史,也是中原文化(汉文化)进入海南岛的文化移入史。作为汉文化之一的中元节,也是跟随汉族移民的进入而来到了海南岛。


    由此我们推断:海南的中元节应该是在其定型后由民间带入海南的。中元节自宋代定型深入民间后,最初可能跟随部分移民进入海南岛,但是由于人数少,还没有形成影响力。到明代后,又有部分汉族百姓进入海南岛,中元节在汉族社会中间产生影响,祭祖文化深入海南汉族民间社区。


到了清代尤其清代中期,大规模汉族移民进入海南,由于原汉族居住的社区已经拥挤,所以有部分人进入到海南民族地区,由此汉文化也就进入到了海南的民族地区,中元节也就进入了黎族地区。经过二三百年的影响,在海南岛南部三亚、陵水等地的黎族人,也和汉族一样过中元节了。


海南苗族是明代才进入海南岛的,但他们还在广西时就已经有中元节,所以他们的中元节不是来到海南后受汉族影响才形成的。



海南汉族黎族苗族人民的中元节



在海南的四世居民族(汉黎苗回)中,除了回族外,其他都有过中元节习惯,而且大同小异。目的是祭祀祖先、祭祀鬼魂。但也有点小差别,这个就是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在农历七月十五过,而三亚乐东一带则为农历七月十四过,提前了一天。另外,在黎族苗族当中也有自己特色的风俗。


在大部分,每到七月十五当天,家家户户要祭拜先人,晚上要在家门口烧祭品,不能出门,哪怕是青年男女约会也不行,因为当天晚上是阴间鬼魂的世界。


在海口地区,从七月初一到十五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人们会用烧纸钱、放天灯等各种方式祭奠先人,通过这种隆重而热烈的祭拜方式,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以及对历史的尊重。在文昌、万宁、陵水等地,在中元节这天,年长的人在家祭祖,年轻人则纷纷出门放天灯,以此来寄托对先人的追思。除了放天灯,海南有一些地区还有“送水灯”祈福习俗,万泉河沿岸琼海人和在海上的疍家人在中元节这天必制作“水灯”,晚上放在水面或海面上,让其顺水顺风而漂。“送水灯”是用彩色的宣纸做成的小船,再插上点燃的蜡烛、香火,让小船晃晃悠悠、顺水而漂,这样的做法是在给落水鬼引路。


琼北地区在十五这天,要用刺棠叶或芭蕉叶裹大米粉或番薯粉做粿来吃,吃时扒去叶子,称“剥鬼皮”。在定安,大人们在这天要到野外找一种俗称“鸡屎藤”和“鬼姜”的植物,“鸡屎藤”用来做成“手镯”“鬼姜”状似食用的姜,然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串在“鸡屎藤”上,给小孩和妇女戴在手上和身上,以驱鬼和避邪。在琼海等地,家家户户的门口还挂上一种茎杆长满荆棘的植物,以防鬼魂进门。“苙”是依据海南话谐音,海南方言叫做“lap”,是一种极具本地特征的干粮,传说中元节吃“苙”可以解结解忧,把厄运解开。


在南部的乐东三亚一带,中元节一般都在七月十四。这一天,凡离家较近的孩子都要回到家里,跟家人一起过节。这一天一早,当地百姓就赶往集市买各种颜色不同的纸还有香烛、鞭炮及肉菜等。回到家后,大家就把纸或折或剪成衣服、鞋子、书本等等相应的模型,然后女主人将折好剪好的祭品送到亲戚家里,送的祭品不一定数量多少,但礼节一定要到位。农历十四日下午,家家户户都开始烧香拜祖,先把祭品摆放在大堂里,然后点燃香烛,敬酒三次以后就在大堂里把那些纸做的祭品烧了,烧的时候要烧得干干净净。祭品烧干净后,鸣放鞭炮,中元节的祭拜仪式结束。


三亚、陵水地区的黎族哈方言哈应土语人,他们过中元节习俗与汉族人基本相同。在陵水,七月十五那天上午,人们杀鸡宰鹅,买来猪肉(条状)、鸭蛋及瓜菜等,以供奉先祖及已故的亡灵。下午,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纸制金条、银锭、阴冥纸币、纸布匹、纸鞋、纸帽、纸衣服等日常用品,统统包成包装入纸制提袋里,每人一个包,封面写上“阳上XXX寄给阴间XXX,他鬼不得争占。”字样,然后烧掉,以免祭品被其他鬼魂领错。在这个地方比较特别是,他们还盛行一种通阴降神的游戏活动,从七月初一至十五的每个晚上,人们会聚集在荒坡旷野上,进行有趣而又热闹的“观木棍”、“观扫帚”、“观瞎戏”、“观树籽”等活动。


“中元节”也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这天家家户户杀鸡买猪肉,购些“金银元宝”、香烛等,制作三色饭,然后用糯米粽子、酒、饭等一同祭祀家神。有的家用红、黄纸剪出各样的纸衣,写上家中三代祖先的名字,在神龛前焚烧,祭献给祖先,让祖先有吃有穿,安心在神位里居住,保护家庭平安,子孙兴旺发达。有的家用五色纸剪成衣服式样在祖宗神前焚化祭祀祖先。当晚村里还由“查梁公”集众降神问鬼。


由于现代生活的影响,除了传统祭品外,当今的海南百姓在中元节这天还有用各种颜色的纸,或折或剪成电视、手机、汽车、洋楼甚至轮船飞机等来焚烧,以奉祭祖先,献给鬼魂。



海南中元节中的忌讳

在海南,不管是汉族黎放苗族,因为与鬼魂有关,所以中元节这天晚上人们都在房前屋后路边烧纸钱、燃香烛、供果品,以示祭祀祖先以及对一些无家可归的鬼魂“施舍”。于是产生了与此相关的各种忌讳和禁忌,如不能买新衣服,不能理头发,不能结婚,不能入新房,不能下海游泳,晚上不能出家门,不去人烟稀少的地方,不准带红绳等等。



此外,现今的海南民间特别是琼北地区还流传这九大禁忌:


姓名勿直呼。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另外也要避免连名带姓直呼别人名字,在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别拍肩膀。民间认为,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农历七月(鬼月)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人家身上的火,让鬼魂有机可乘。


别乱照相。晚上夜游时最好不要乱照相,否则小伙伴(鬼魂)会入镜与你合影,手电筒也不要往树上乱照,以免惊动喜欢附着于树梢上的小伙伴(鬼魂)。


不可吹口哨。当经过坟地时,我们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尊重(鬼魂)。


戴避凶物。鬼月身上要尽量带有庙里求来的护身符、佛珠或粗盐、糯米等避煞物,好让你趋吉避凶,使好兄弟们(鬼魂)能退避三舍。


收好衣服防鬼“借”。晚上睡觉前或天黑前,要把晒在外头的衣服收回来,以免被鬼借去穿。


别乱靠墙休息。没事不要乱靠墙,因为好兄弟(鬼魂)平时最喜欢依附在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鬼上身。


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


不乱捡地上的钱。七月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因为这些钱可能是好兄弟们(鬼魂)的,要不然这些就是冥婚招亲用的。


这些禁忌是没有科学性,但是传统的民俗,我们还是要尊重。


中元节的海南特色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本土的鬼节,所以民间俗直接称为“鬼节”。这正好与佛教“盂兰节”同为一天,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徒追祭祖先所举行的节日,是佛教的一种仪式。这些节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却有着祭祀祖先和崇尚孝善的共同文化内涵,所以有时谈中元节又谈鬼节,谈鬼又谈到“盂兰节”。由于海南岛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不论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文化来到海南后来,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都会自然而然、或多或少的形成或者带上海南的特色,中元节也如此。这从以下三个方面就能体现出来:


第一,时间上的不同。海南岛地方不大,但在对中元节时间认识上有些不同,如大部分地区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过中元节,而且总体认为七月是阴月,是鬼月,从初一到十五,鬼魂都会出来活动,因此很多事情都不喜欢在七月里做。但部分地区则把七月十四这天当作中元节,认为家鬼、野鬼也是这天才出来享用阳间的供品,所以过了这天就没有了。这反映了两地对中元节认识上的不同,这个不同正好体现了两地民众在对文化上有自己的分析、理解和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两地百姓进入海南岛的路线环境的不同,这正是海南地方文化的可贵之处。


第二,祭品和避邪物上的特色。中元节放天灯是传统的活动之一,但在海南不但有放天灯,还有“送水灯”祈福习俗;另外有的地方把鸡屎藤做成“手镯”,再把一种叫“鬼姜”的植物切成片串在鸡屎藤上,套到手腕中避邪;有的地方把各种颜色的纸或折或剪成祭品,送到亲戚家里,以示送福。中元节这天,海南人必吃“苙”,“苙”是用热带地区才有的露兜叶来包的,里面可放入大米、糯米、肉等,煮熟后吃起来有露兜叶的清香,是海南岛的一种美食。此外,还用海南当地的刺棠叶、芭蕉叶裹大米粉或者番薯粉做成的,这种粿也非常好吃。


第三,中元节在不同民族中又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海南岛上的黎族苗族,他们过的中元节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但他们在接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时又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了一些内容活动。如在陵水的部分黎族,在中元节这一天会进行通阴降神的游戏活动,叫作“观木棍”、“观扫帚”、“观瞎戏”、“观树籽”等,他们一般在荒坡上进行,当参加的人被鬼魂附体后,就会相互追逐,打情骂俏,场面滑稽,热闹有趣。苗族则在这天制作传统的三色饭,供奉祖先鬼,当晚村里在还由“查梁公”集众降神问鬼。


以上这三点,构成了海南中元节的文化特色,它即体现出了地方的风情,又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和融合,更反映了任何一种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会跟随的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使文化更有个性,更有魅力,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