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海南玉蟾宫道医馆,我们会精心为您提供服务!
站内搜索
   
   
  
南总风景
文化拾遗 | 海南中元节文化初探
来源:玉蟾宫 | 作者:玉蟾宫 | 发布时间: 2025-08-13 | 55 次浏览 | 分享到:

海南中元节文化初探高泽强(昂·德威·宏韬)

 

摘要

中元节大约在宋代随着汉族移民进入海南岛,但影响范围极少。到了清代,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元节也迅速在岛上扩大影响,成了岛上各族人民祭祀祖先、祭祀鬼魂的重要节日之一。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娈,中元节在这片热土上渐渐出现了具有一定海南因素的特色文化内涵,这反映了中元节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与海南岛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交流交往融合的过程。

 

 


道教教团组织源于东汉时期,以张陵所创立正一道为始,并奉老子为教主。道教认为,天地万物产生于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也即三元,也可称为三官。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有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这就是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地府阎罗王会打开鬼门关,放出鬼魂到阳间探视自己的亲友及子孙,到农历七月十五中元日(俗称七月半)全部鬼魂都放了出来了,所以这天人们都必须准备丰富的牲礼,祭祀鬼魂。这些鬼魂在享受祭品后,即返回阴间。中元节便是由此产生。

 


中元节传入海南岛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经唐代发展,至宋代定型,由此深入民间。中元节何时传入海南岛?现已无法考证,但其与汉族移民进入海南岛有密切的关系。
海南岛历史,可以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海南岛纯粹是黎族先民及与黎族先民相关族群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家园;在此之后,由于封建王朝在海南岛设立珠崖、儋耳两郡,从而确立了中央封建王朝与海南岛的政治经济联系。
自汉代至梁朝这几百年间,移居到海南岛的汉族人口非常少,造成中央封建集权统治在岛上的推行受到很大限制。在遭到岛上原居民的激烈反抗下,中央封建王朝郡县建置都只能退出本岛,在雷州半岛上立个空名对海南岛实行遥领
隋唐时期,大陆俚人集群迁移海南。由于当时国际贸易频繁,作为中国与南洋海上交通的中点站之一,海南岛开始受到中原地区的封建王朝和民间百姓的注意,汉族人口不断赶往海南岛,在上的分布得到一定的扩展,到晚唐已人口达7万。
从宋到元(公元960-1365)400年间,汉族人口渐多起来。宋代闽人开始迁移广东、海南岛,有从陆路上走的,他们沿着粤东的潮汕平原南下,跨越珠江三角洲,经粤西、雷州半岛直至海南岛,有从水路走的,他们自闽南沿海乘船直达海南岛,大多都在岛东部的今海口、文昌至琼海一线登陆,形成了宋代闽南人向海南岛移民的第一次高潮。
宋朝到达海南的大陆移民已达10万之众,而本地的少数民族也在不断汉化之中;元代海南移民的主要方式是屯田,当时在海南屯兵落籍的就有1.3万人;到明代海南人口在洪武26年(1393年)已达29万余;到清朝,海南高达217万人。
按清朝统治时间和人口比例计算,当时平均每年有万人迁居海南。海南汉族的移民史,也是中原文化(汉文化)进入海南岛的文化移入史。作为汉文化之一的中元节,也是跟随汉族移民的进入而来到了海南岛。
      由此我们推断:海南的中元节应该是在其定型后由民间带入海南的。中元节自宋代定型深入民间后,最初可能跟随部分移民进入海南岛,但是由于人数少,还没有形成影响力。到明代后,又有部分汉族百姓进入海南岛,中元节在汉族社会中间产生影响,祭祖文化深入海南汉族民间社区。
到了清代尤其清代中期,大规模汉族移民进入海南,由于原汉族居住的社区已经拥挤,所以有部分人进入到海南民族地区,由此汉文化也就进入到了海南的民族地区,中元节也就进入了黎族地区。经过二三百年的影响,在海南岛南部三亚、陵水等地的黎族人,也和汉族一样过中元节了。
海南苗族是明代才进入海南岛的,但他们还在广西时就已经有中元节,所以他们的中元节不是来到海南后受汉族影响才形成的。



中元节的海南特色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本土的鬼节,所以民间俗直接称为鬼节。这正好与佛教盂兰节同为一天,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徒追祭祖先所举行的节日,是佛教的一种仪式。这些节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却有着祭祀祖先和崇尚孝善的共同文化内涵,所以有时谈中元节又谈鬼节,谈鬼又谈到盂兰节。由于海南岛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不论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文化来到海南后来,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都会自然而然、或多或少的形成或者带上海南的特色,中元节也如此。这从以下三个方面就能体现出来:
第一,时间上的不同。海南岛地方不大,但在对中元节时间认识上有些不同,如大部分地区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过中元节,而且总体认为七月是阴月,是鬼月,从初一到十五,鬼魂都会出来活动,因此很多事情都不喜欢在七月里做。但部分地区则把七月十四这天当作中元节,认为家鬼、野鬼也是这天才出来享用阳间的供品,所以过了这天就没有了。这反映了两地对中元节认识上的不同,这个不同正好体现了两地民众在对文化上有自己的分析、理解和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两地百姓进入海南岛的路线环境的不同,这正是海南地方文化的可贵之处。
第二,祭品和避邪物上的特色。中元节放天灯是传统的活动之一,但在海南不但有放天灯,还有送水灯祈福习俗;另外有的地方把鸡屎藤做成手镯,再把一种叫鬼姜的植物切成片串在鸡屎藤上,套到手腕中避邪;有的地方把各种颜色的纸或折或剪成祭品,送到亲戚家里,以示送福。中元节这天,海南人必吃是用热带地区才有的露兜叶来包的,里面可放入大米、糯米、肉等,煮熟后吃起来有露兜叶的清香,是海南岛的一种美食。此外,还用海南当地的刺棠叶、芭蕉叶裹大米粉或者番薯粉做成的,这种粿也非常好吃。
第三,中元节在不同民族中又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海南岛上的黎族苗族,他们过的中元节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但他们在接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时又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了一些内容活动。如在陵水的部分黎族,在中元节这一天会进行通阴降神的游戏活动,叫作观木棍观扫帚观瞎戏观树籽等,他们一般在荒坡上进行,当参加的人被鬼魂附体后,就会相互追逐,打情骂俏,场面滑稽,热闹有趣。苗族则在这天制作传统的三色饭,供奉祖先鬼,当晚村里在还由查梁公集众降神问鬼。
以上这三点,构成了海南中元节的文化特色,它即体现出了地方的风情,又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和融合,更反映了任何一种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会跟随的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使文化更有个性,更有魅力,更具生命力。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2021年7月13日于三亚


海南玉蟾宫黄箓两利斋坛

 

适逢2025中元節即将到来,为使十方善信能够于中元节祭祖报恩、慎终追远、弘扬孝道文化,海南玉蟾宫应广大善信福主所请,特开大型斋醮中元节禄库受生、放焰口超度、水陆两利功德法会,伏愿诸位善信斋主能够度化宗亲,以尽孝道!

中元节超荐祭祖报恩的四大福报:

1、度化宗亲,培植阴德

2、接引婴灵,谢罪消灾

3、践行孝道,累积福报

4、赈济孤魂,广结善缘

本次大规模斋醮法会,较为殊胜,经师法师以经功浩力,齐说妙法,广度沉沦,念力巨大;所有法事功德回向善信福主,专祈消灾解厄、吉祥安康,智慧增长,福寿绵长。届时,法会圆满后,庙里增设平安祈福等一众福利,回馈十方大众。因工作或路途等原因不能亲临法会的善信,提供所需资料,由高功法师焚香上表,法会期间本人持斋静心、虔诚修奉,无需抵临法坛,效验如同亲至。望广大居士及十方善信相互转告、同沾法喜、同享功德!您的点滴分享,很可能会帮助身边的亲朋好友。




报名联系

王道长:18889515237(微信同号)

方道长:13976307186(微信同号)

 长按下方二维码了更多详情 

 

转发分享    功德无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

来蟾宫沾福气,一生好运气!愿众善信来了就好,越来越好